燃动青春!两岸青少年篮球营以赛筑梦促融合
七月的鹭岛厦门,篮球场上跃动的身影与夏日骄阳交相辉映。7 月 15 日,“相聚厦门・青春篮约” 两岸青少年篮球交流研习营在集美区正式开赛,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 12 支队伍、240 余名运动员、教练员及裁判齐聚一堂,以篮球为纽带,在竞技中增进情谊,在交流中深化融合。
一、赛场争锋:技术切磋与精神共鸣
本次赛事涵盖初中至高中阶段,既有激烈的对抗,更有惺惺相惜的默契。在首日的友谊赛中,大陆球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团队协作频频突破,台湾球队则以灵活的战术和精准的远投紧追比分。来自新北市立永平高级中学的李玟萱表示:“在这里不仅能提升球技,更能感受到两岸球员对篮球同样的热爱。” 比赛间隙,队员们互相击掌鼓励,交换球衣、联系方式,将 “场上是对手,场下是朋友” 的体育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值得关注的是,赛事特别设置了 “团队协作训练” 环节。通过战术拆解、模拟实战等互动课程,两岸青少年共同探讨防守联防、快攻转换等技术细节。来自厦门一中的教练感慨:“台湾球员在挡拆配合上的细腻处理,让我们的队员深受启发。” 这种深度交流不仅提升了竞技水平,更在思维碰撞中架起了理解的桥梁。
二、文化交融:赛场之外的青春对话
除了紧张的赛事,主办方精心策划了 “文化体验周” 活动。台湾青少年走进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,体验 AR 篮球训练系统;大陆队员则在台湾教练的指导下学习闽南语版的篮球战术口令。在太平老街的文化市集上,两岸青少年共同制作漆线雕、品尝蚵仔煎,用画笔在营旗上描绘对未来的期许。
“这次来大陆,彻底颠覆了我对‘臭豆腐’的认知!” 新北市南山中学的张奇恩举着刚出锅的臭豆腐笑称,“外酥里嫩,辣味也很有层次,和台湾的做法完全不同。”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参观航天科技馆时,看到大陆青少年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篮球模型,“科技与体育的结合太酷了,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。”
三、长效机制:从短期交流到持续互动
作为厦门台联持续 30 余年打造的品牌活动,本次研习营不仅聚焦赛事本身,更注重建立长效交流机制。主办方透露,后续将启动 “两岸篮球导师计划”,邀请 CBA 退役球员与台湾基层教练结对,开展线上战术研讨;同时设立 “篮球梦想基金”,资助两岸贫困青少年参与专业训练。

在 7 月 16 日的 “选手之夜” 活动中,两岸青少年共同签署了《青春篮球公约》,约定每年暑假轮流在两岸举办 “城际挑战赛”。来自台北市立金华中学的领队王思元表示:“体育是最天然的语言,当孩子们在球场上学会互相尊重、合作共赢,两岸关系的未来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。”
四、社会回响:以体育之名凝聚共识
这场跨越海峡的篮球盛会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。福建省委台办主任曾智夫在开营式上指出:“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,体育交流能让他们在阳光下挥洒汗水,在互动中消除误解。” 家长代表们则通过直播全程关注赛事,纷纷在评论区留言:“看到孩子们互相拥抱的画面,比看到夺冠还感动。”
更令人振奋的是,赛事已衍生出多个 “意外之喜”:台湾彰化高中与厦门双十中学达成校际合作协议,计划联合开发篮球校本课程;澳门濠江中学的队员在参观鼓浪屿后,提议将闽南童谣融入球队加油口号。这些细节,正是 “以赛促融” 理念最生动的注脚。
结语:
当终场哨声在厦门体育中心响起,球场上的汗水与欢笑并未消散,而是化作一颗颗友谊的种子,深深扎根在两岸青少年心中。正如营员们在闭营仪式上共同演唱的《我相信》:“我相信我就是我,我相信明天,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……” 这场篮球盛会,不kaiyun.ccm仅是技艺的比拼,更是心灵的对话,它让我们看到:当两岸青少年携手奔跑在同一片蓝天下,所有的隔阂都将被热血融化,所有的梦想都将在交融中绽放。未来,这样的故事还将在更多城市续写,见证两岸青年以体育为媒,共绘民族复兴的青春画卷。